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医疗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新闻

神经外科成功应用密网支架介入术治疗高难度“镜像”脑动脉瘤

党总支:第五党总支 科室:神经外科 作者:刘丹 时间:2025-09-15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9月11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采用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技术,成功为一名复杂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完成高难度介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9月15日顺利出院。

患者是位年龄65岁的男性,曾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均因手术复杂性和高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最终来到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细致的影像学评估和多学科讨论,发现传统治疗方式如开颅夹闭或搭桥手术,虽可尝试但创伤大、耗时长、术后恢复困难,尤其对于载瘤动脉已扩张的病例,完全夹闭几乎不可行。

面对挑战,在神经外科主任王知非和杨金福教授的指导下,姜交德、卢韶华、陈远兵所在的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医疗团队决定扩展现有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的手术适应证,在扭曲瘤化的大脑中动脉M2段同期进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重塑载瘤动脉。术中发现,患者动脉瘤近端血管严重迂曲合并狭窄,载瘤动脉流入道与流出道之间成角极大,导致导丝和导管通过极其困难。操作中还需严防导丝或导管“串管”或误入动脉瘤腔内(“疝入”),引发动脉瘤破裂。

在以往缺乏密网支架技术的时期,此类病例往往需施行搭桥术,先重塑血流再“孤立”动脉瘤,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时间长。而现在,借助血流导向装置,团队通过微创介入方式,一期植入密网支架,显著简化了手术流程,降低了操作风险,最终成功完成治疗。术后经过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损伤,复查显示动脉瘤闭塞效果满意,载瘤动脉重建良好。

据姜交德教授介绍,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致死致残率极高。本例患者动脉瘤位于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分叉部,呈“镜像”生长,形态复杂,载瘤动脉已发生瘤样扩张,并伴有子瘤,不排除夹层动脉瘤可能,属于临床中处理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类型。

此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在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神经外科团队将继续秉承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努力为更多复杂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诊疗方案。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92916 总访问人数:432056121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