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科郭爱元博士以并列第一作者在过敏与临床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2.48)发表文章。这是我院皮肤科在湘雅医院陈翔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肿瘤与银屑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团队的工作,在慢性荨麻疹的精准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或血管性水肿伴瘙痒。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种类众多,且临床疗效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如何针对不同个体合理地选择抗组胺药物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大数据的支持下,我院皮肤科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肿瘤与银屑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团队合作,参与收集了包括近30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内的完整临床资料和相应的生物样本,涵盖了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检查检验结果、随访资料及生物样本信息等多项数据。在医学大数据基础上,研究团队通过病例-对照设计,对21个候选基因共44个SNPs位点进行了MASSarray分析和测序分型,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钙释放激活的钙通道(Ca2 release-activated Ca2 channels,CRAC)核心蛋白编码基因ORAI1/CRACM1多态性位点与慢性荨麻疹易感性及抗组胺药疗效存在显著相关性。经与因组、正常无荨麻疹病史人群的比较和验证,明确ORAI1基因外显子区位点rs3741596和启动子区位点rs12320939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易感性相关。此外,患者口服单一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同时采用UAS7评分系统评价疗效,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不同疗效组差异发现:外显子区携带rs3741595C等位基因位点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的治疗反应较差。更进一步地,研究团队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电生理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在功能机制上证实了ORAI1基因的多个位点突变导致了该基因蛋白水平的差异性表达,或蛋白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从遗传层面进一步阐明了慢性荨麻疹复杂的发病机制,更重要的是运用了药物基因组学的方法揭示了产生抗组胺药个体差异的遗传背景,为慢性荨麻疹个体化用药和精准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和运用前景,也为指导临床医师“如何基于临床大数据做临床科研”做出了成功典范。
[上一篇] 感控之路,你我同行——2016年医院感染防控...
[下一篇] 重走长征路,共筑三院梦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14267 总访问人数:39934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