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ICU报导了一例多发创伤后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患者成功使用ECMO治疗96小时,病情趋于平稳,为患者肺部康复赢得宝贵时间。患者后续治疗如何?病情是否好转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我们再次来到ICU病房,来了解这个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器”,发现患者已经康复转往专科治疗。这个曾经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在旦夕的患者在ICU经历着怎样的惊心动魄,医护人员又是如何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呢?这个能让“心肺休息”的“神器”又是何方圣神呢?
今年7月31日,ICU收治一名车祸致全身多发伤的患者。在急诊科、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多科协作积极对症抢救后,患者仍出现急性肺损伤进行性加重,呼吸无法维持,氧合指数持续下降。8月1日,杨明施主任立即组织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师、护士进行讨论后,决定给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技术,经过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ECMO成功运转长达165个小时后,患者于8月8日ECMO成功撤除,8月16日患者停止使用呼吸机,之后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并于27日康复转往骨科继续治疗。目前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已撤除心电监护,能够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部分的生活护理。这是我省第一例多发创伤合并活动性出血患者成功使用ECMO支持技术,时间长达7天,无ECMO治疗并发症,为该患者后续康复创造了机会,赢得了宝贵时间。患者及家属满怀感激,并向重症监护病房送上锦旗“ 医术精湛医德高、精心尽意为患者 ”,以表敬意。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简称,它是体外循环技术衍生而来,是通过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机器替代或部分替代人的心脏、肺功能,对一些呼吸或循环衰竭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支持,使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ECMO于上世纪末引入我国,仅在少数的医院开展此项技术,且主要在心外科患者中应用,直到近几年国内才逐渐将其应用到其他危重病人的抢救。目前,该项技术操作复杂,人力、财力、物力消耗较大,能够代表一家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救治水平。这次,我院ICU给多发创伤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突破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让肺休息”的新概念,为重度呼吸衰竭 、ARDS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标志着我院危重病救治水平的提高。
我院ICU为多发创伤患者提供体外膜肺支持技术,属全省首例,为我省重症创伤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一篇] 普外一科邓刚博士在肝内胆管癌研究上取得新...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119942 总访问人数:40489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