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及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的伍俊儒博士团队有关创伤后干预效应与预后评价原创性研究成果“脂质组学标志与炎症模式及重症疾病预后关联(研究1)”及“高维多组学揭示伴有颅脑损伤的创伤患者对于早期血浆复苏独特反应(研究2)”先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发表。这是该团队基于创伤后多组学、分子图谱等技术探讨临床分子分型与分子靶点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性发现。中南大学伍俊儒博士为论文独立第一作者,留学访问期间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汇智育才计划”的资助。
研究论文封面(上:研究1,下:研究2)
创伤是青中年人群首位死因,每年造成全球约580万死亡,关于创伤人群的早期风险预警与分子靶点探索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大意义。课题组此前利用多组学手段构建了首个创伤人群分子图谱,揭示了创伤后分子水平“系统性风暴”(Wu et al, 2021, Cell Rep. Med),发现在伴有系统性风暴的颅脑创伤患者(分子分型2)中,院前血浆复苏治疗能降低约45%院内死亡率。
两项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伤人群早期预后生物标志物与血浆有效分子靶点。研究1发现一类新型脂质分子磷脂酰乙醇胺可作为重症疾病通用预后生物标志物,能显著提升早期重症创伤及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高危人群识别。研究2揭示血浆中凝血相关蛋白及脂代谢转运相关蛋白如APOE3、PLA2G12A介导了血浆复苏效应。两项研究首次证实了人体血浆中脂质及脂代谢相关分子可作为创伤预后生物标志物及分子靶点,提示脂质代谢是重症患者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分子通路。
伍俊儒博士在湘雅三医院袁洪教授、蔡菁菁教授、陆瑶教授及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徐清波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Timothy R. Billiar教授等长期支持下,开展了系列多组学、分子图谱、分子分型与分子靶点等原创研究。血管研究合作团队成果相继发表在BMJ、JACC、Circ Res、J. Hepatol.、eClinicalMedicine、Cell Rep.Med、AJKD等全球权威医学杂志。
[上一篇] 儿科杨明华教授当选为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
[下一篇] 骨科成功举办“促膝谈新 潇湘运达”第九期关...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47471 总访问人数:40061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