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容鹏飞教授团队与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周文虎教授团队联合在药理学与治疗学权威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IF=14.903;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以Original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Salmonella-mediated blood‒brain barrier penetration, tumor homing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ion for enhanced chemo/bacterial glioma therapy”的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部肿瘤,其特点是预后差、寿命短和死亡率高,化疗是治疗胶质瘤的主要临床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的治疗效果受到脑生物屏障和胶质瘤细胞多重耐药性的严重限制。血脑屏障(BBB)和血肿瘤屏障(BTB)限制了绝大多数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即使在细胞内递送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上调P-糖蛋白(P-gp蛋白)将药物排出体外,导致治疗失败。为此,人们在设计具有多种表面修饰的多功能纳米药物方面做出了广泛的努力,这不仅可以增强BBB/BTB的转运和深度肿瘤穿透,还可以逆转耐药性。
团队前期使用沙门氏菌厌氧菌作为“特洛伊木马”,通过沙门氏菌在肿瘤缺氧区域的选择性定植和生长来实现纳米颗粒的肿瘤归巢。这一前期研究基础上(Nano letters, 2021),团队利用工程化沙门氏菌的靶向性以及细菌对中性粒细胞的募集作用,将化疗药物(DOX)进行细菌外膜囊泡(OMV)包裹,以细菌为基础的药物传递系统,使肿瘤归巢传递以及抗胶质瘤治疗效果增强成为可能。
注入细菌可选择性定植于低氧的胶质瘤肿瘤组织中,发挥三重功能:①将M2巨噬细胞极化为M1表型;②下调胶质瘤细胞上的耐药蛋白(P-gp蛋白);③招募中性粒细胞。实现了化疗药物跨血脑屏障,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肿瘤对于化疗药物敏感性,成功实现对于脑胶质瘤的有效治疗,为脑胶质瘤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该技术形成的联合抗肿瘤技术平台,也为开发其他的联合治疗脑胶质瘤提供了新思路,是临床转化的基础性工作。
据悉,以上成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的资助下,由课题组成员独立完成。容鹏飞教授和周文虎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2020级博士研究生米泽、石河子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姚晴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
文章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2211-3835(22)00406-3
[上一篇] 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重症...
[下一篇] 重症医学科举办第六届ECMO高峰论坛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18891 总访问人数:4005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