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消化内科成功举办2019年全国炎症性肠病(IBD)学组年会暨亚太消化学会IBD研讨会

党总支:第四党总支 科室:消化内科 作者:唐岸柳 徐嘉豪 时间:2019-10-28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10月24-26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IBD)学组、亚太消化病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承办,湖南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协办的“2019全国IBD学组年会暨亚太消化学会IBD研讨会”在长沙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内外顶尖专家就IBD领域最新的进展、前沿及成果进行专题讲座,吸引了400余位国内外IBD专家参会及现场交流,数万人次在线观看。经前期准备和严格评审,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获批“炎症性肠病区域诊疗中心”单位,成为全国首批39个“炎症性肠病区域诊疗中心”之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郭勤副教授成为全国IBD学组内镜协作组委员。

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中华消化病系学会副主任委员、IBD学组组长吴开春教授任主席,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晓艳教授任执行主席。湖南省医学会秘书长朱建华、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分别为大会致辞。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APAGE)副主席Choon Jin Ooi、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唐承薇教授、中华医学会IBD学组顾问胡品津及欧阳钦教授、中国台湾小肠医学会常务理事吴登强教授等众多IBD领域的内外科、病理及基础医学等知名专家,就IBD的发病机制、病理、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及手术治疗、多学科合作、疾病管理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讲座,对一些广受关注的具体问题如免疫学研究、动物模型、新型生物制剂、药物浓度、手术方式和时机等提出了最新的方法和观点。大会还通过高水平文章经验分享、文献阅读比赛、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参会者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及探讨,有助于提高我国IBD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整体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教授就热点话题“肠道微生态与IBD相关研究进展”在大会上发言,分享了医院消化科团队最新的关于肠罗斯氏菌的研究。肖梦伟博士分享了高水平文章发表的经验。王晓艳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肠罗斯氏菌在炎症性肠病中丰度明显下降并发挥抑炎作用,其机制与肠罗斯氏菌通过肠上皮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促进辅助T细胞分化抑炎有关,并明确肠罗斯氏菌的鞭毛蛋白是其抑炎的关键作用成分,为炎症性肠病的靶向精准治疗提供全新的理论基础。此工作在Biomater Sci、JGH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9篇文章,被《热心肠日报》推荐为微生态领域研究中有价值的文章之一。

在“消化界”的大咖访谈中,陈旻湖教授介绍了我国IBD诊疗中心质控标准的建立、评选情况及今后的工作;吴开春教授就IBD在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IBD治疗的趋势等问题进行了阐述;Choon Jin Ooi教授介绍了亚太地区的IBD疾病发展情况、中国的IBD学科发展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吴登强教授主要就台湾地区实施的全民健保制度和台湾地区对于IBD的诊治研究现状进行了分享;王晓艳教授回答了IBD中相关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及瓶颈所在。

据专家介绍,炎症性肠病在中国是个新兴并且发病率呈指数增长的疾病,其病因不明,好发于青壮年,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次大会对于促进亚太地区IBD的规范诊治和交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认真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IB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充分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及国内一流消化内镜微创诊疗平台的作用,在IBD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粪菌移植术(FMT)、白细胞洗脱等国际先进的IBD治疗技术,形成稳定的IBD诊治亚专科方向,在疾病管理、标准化治疗和随访方面形成特色。此次成为全国首批“炎症性肠病区域诊疗中心”,将带动湖南省各级医疗单位的IBD规范化诊疗,为IBD患者提供更规范、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提高我省IB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造福于广大IBD患者,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26586 总访问人数:401234900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